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陕西日报:近代中国 陕西巨匠李仪祉
来源: 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 2016-08-19    浏览量: 211   

他是我国第一位到国外学习水利,并引入西方水利科学的第一人,他主持兴建了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的大型灌溉工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创立了我国水利界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他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倡导开展了首次黄河河道模型试验,倡议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第一个给水利和水利工程下定义的人,第一位提出综合治水的人。他被称为中国近代水利先驱中国水利教育奠基人中国近代水利之父一代水利大师水利泰斗等等;他还是中国同盟会资深会员和于右任、张季鸾并称为关中三杰”……

   
即使在今天的关中民间,老百姓依然称他为龙王

   
他,便是李仪祉。

   
其实,在他的世界里,龙王只是冰山一角。

    1
两次赴德半道改学

    1882
年,李仪祉出生于蒲城县马湖乡富源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李智胜虽以农为业,但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李仪祉的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后来都成为关中知名的进步学者和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李桐轩是文学家,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创办易俗社并担任首任社长。李仲特是数学家,辛亥革命时,参与筹划关中起义,任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

   
受父辈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李仪祉的心中自小就涌动着忧国忧民、科学救国的热情。他8岁师从伯父,17岁便考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留下了年少识算,气度大雅的美名。1900年,他从泾阳崇实书院入三原宏道学堂求学,与于右任结为学友。1906年,李仪祉和其兄李约祉一同考入京师大学堂,并由井勿幕介绍同入同盟会。其父亲和伯父早就是同盟会陕西分会重要成员,因此当时国内舆论界就有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的赞誉。

    1909
年,李仪祉毕业回到陕西,同年7月受西潼铁路筹备处的派遣,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和水利,立志将来让中国铁路四通八达,水利遍布全国

    1911
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李仪祉既念祖国之危,复思家门之难,毅然放弃了毕业考试,怀揣一支德国左轮手枪,只身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1913
年,李仪祉陪同时任陕西水利局局长的郭希仁遍游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考察结束后,他没有回国,而是直接进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专攻水利专业……

   
两次赴德留学,李仪祉成绩超群,德国丹泽工程大学特别授予李仪祉一个荣誉称号:特许工程师

    2
兴修水利造福三秦

   
陕西古代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是因为秦时有郑渠,汉时有白渠,还有以前的漕渠,以后各个朝代也都有零星的从泾河引水的工程,引水灌田,民富国强,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引水工程逐渐荒废,使关中地区又重回连年干旱缺水的窘境。

   
李仪祉自幼生长在渭北旱原,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1922年,李仪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他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灾害做了一次详尽调查,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极为严重的旱灾。为根治灾害,他下决心修建关中地区灌溉工程,随即组建了测量队,正式开始了勘测泾河河谷、灌区地形、水文观测的工作。

   
经过两年的测量和勘探,李仪祉基本上掌握了泾河流域的地貌和水情,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撰写了10余篇计划报告和论文,提出了泾恵渠首工程甲、乙共4种方案。但当时陕西时局很不稳定,无人支持,李仪祉无奈出走京津等地,从事教育等工作,但引泾事业时时牵挂着他的心。

    1929
年,连续三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关中赤地千里,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全省250万人饿死,40万人逃离家园。

    1930
年,杨虎城主政陕西后,即召李仪祉回陕任建设厅厅长,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的支持下,各方共筹集百万余元,才使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到1932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泾阳周边50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三年后二期完工,扩灌面积65万亩,惠泽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6县灌区120余万人口。

   
泾惠渠建成后效益十分显著,粮食产量由以前每亩30公斤左右增加到225公斤左右,棉花由原来的10公斤,增加到40公斤,最高的达到60公斤,泾惠渠成为全国著名的棉产区,收获时期银装素裹,车水马龙,非常热闹。1929年灾患期间,普通每亩地价仅一元钱,可灌溉后每亩飙升到40元以上,流落他乡的三秦父老纷纷重返家园。欣喜之中的杨虎城还亲自作了《泾惠渠颂并序》以记之。

   
因泾惠渠产生的效益,关中大量富余的粮棉还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抗日战争。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专任水利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在杨虎城的支持下,他又投身到洛惠渠的建设中,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4799日试水。从1949116日开始,人民政府对洛惠渠动工续建、完善配套,到1950年便灌地10万亩,1952年底扩大到52万亩。上世纪60年代又扩建了洛西灌区,至1980年,灌溉总面积达到77.7万亩,惠及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公益久远,效益巨大。站在龙首坝上,洛惠渠管理局灌溉科科长李忠亭告诉记者:大荔县是洛惠渠灌溉的最大受益者,灌区面积达45万亩

    1935
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期间,李仪祉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惠渠。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规划了关中八惠即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和泔惠,计划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全国模范农田水利区。

   
1938年李仪祉辞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8
4日,顶着炎炎烈日,记者前往泾阳,澄城等地,目睹了历经80多年风雨后泾惠渠和洛惠渠的傲人风姿,深入田间地头看乡亲浇灌庄稼的喜悦,拜祭了李仪祉墓,参观了纪念馆。泾阳县水利局副局长周尧告诉记者:你知道泾三高这一带为什么叫关中白菜心吗,全因泾惠渠灌溉之故呀!

   
然而,修建了关中八惠龙王李仪祉,使几百万三秦父老享用着水利的红利,而他的家乡蒲城县马湖乡富源村,距离洛惠渠仅仅4公里,却没有浇上一分地。直到1975年,富源村在集体化的道路上才修起了抽水站,如今可浇地2万亩。村上李仪祉纪念馆馆长刘克跃对记者作了这样的介绍。

   
义士重江湖,英雄轻故乡。记者由衷地赞叹李仪祉的才华,也感叹他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3
治黄引渭彪炳千秋

   
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卓有贡献,尤其对黄河的治理,他把国外的科学技术与我国古代的治水经验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科学治理黄河的理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933
年至1935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他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黄河水文之研究》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特别是在水土保持理论方面开创了先河。

   
此外,李仪祉任职流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期间,还分别主持制定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治本计划;渤海湾东方大港建设规划、浙江海塘的改造规划等等。

   
为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李仪祉几十年野外奔波,身体每况愈下,终因积劳成疾,于1938年38日逝世,年仅56岁。

   
国家失栋梁,陕西损人杰。李仪祉逝世后,陕西军、政、水利、文艺各界名流和万余群众在西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根据遗愿,人们将他安葬在泾惠渠边。当灵柩运至泾阳陵园时,当地五千余群众挥泪送葬。国民政府特发褒扬令,各方人士发来了唁电。《大公报》《申报》专门发表了述评,纷纷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表达了由衷地赞颂和深切的缅怀。

   
建国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多次举行纪念活动,给予李仪祉高度评价。在2001年召开的第29届国际水力学大会上,李仪祉被评为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工作先驱者的首位,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2012年,在李仪祉诞辰120周年逝世74周年之际,占地99亩的李仪祉纪念馆在泾惠渠畔对社会开放。

   
经过八十多年的变迁,李仪祉当年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泾惠渠灌区经过两次改善扩建,挖潜配套,加强管理,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泾惠渠灌区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累计完成干支渠衬砌改造300余公里,建成方田4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改造42万亩,设施灌溉面积达到146.5万亩,成为陕西粮、棉、果、菜等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如今,灌区粮食亩产达到900公斤以上,部分地区实现了吨粮田。

   
站在泾惠渠畔,顺着奔涌的泾河水满眼望去,两岸的庄稼绿意盈盈,青翠欲滴。周尧告诉记者,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泾惠渠灌区扩大灌溉面积81万亩,累计生产粮食200亿公斤,提供商品粮60亿公斤以上,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4
情系教育痴迷戏剧

   
在毕生致力于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同时,李仪祉还情系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专修班,他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等执教,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5
年,李仪祉二次从德国归来后,适逢清末状元、实业家、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决定在南京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他闻讯后,十分赞赏张謇办学的远见卓识,主动担任教务长。他在河海执教7年,培养了200多名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为我国近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

    1913
年,李仪祉倡导成立了我国水利界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就是今天中国水利学会的前身。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永定河、北运河、蓟运河、拘马河、滹沱河等河系相继洪水泛滥。洪水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幸存。整个灾区一片汪洋,死伤者不计其数。水退之后,瘟疫四起,景况十分悲惨,李仪祉十分痛心。他不顾瘟疫流行,亲自率学生奔赴河北,查勘工情、灾情,历时半年之久,先后查勘了受灾的5大河及海河,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适应关中水利建设的需要,1932年,他又创办了陕西水利专修班,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第二年在天津创立了我国最早的现代水利科研机构中国第一水工实验室(今天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仪祉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仅在水利方面做的事情就令人目不暇接,何况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可见他的工作效率,可见他的辛劳程度。

   
在许多人眼中,李仪祉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专家和水利大师,事实上,让人惊叹的是他爱好广泛英气充盈,在诗歌和剧作方面同样建树非凡。由于其父李桐轩、其兄李约祉均为著名秦腔剧作家和戏曲教育家,使他深受影响,也赞同用戏曲来改造社会。他创作的《复成桥》《卢采英救夫记》和《李寄斩蛇记》三部秦腔剧本,由易俗社于1930年前后排导上演,古城好评如潮。还有他的话剧《柯费尔公爵花厅》《毛符家里》等也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其实人世间,人和人的差异还是蛮大的,有的甚至差之云泥。即使聪明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人只精一门,而有的人却是无所不精,真令人无法想象。我们惊叹的是,李仪祉就属于后者。

   
他也算是个革命家,可又精通水利工程技术,在戏剧诗歌还有建树,而且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而且著述竟达400多种。1940年汇编的《李仪祉先生遗著》十三册,就包括了《水利概论》《水功学术》《西北水利》《华北水利》《黄河水利》《江淮水利》《农村建设》及自传、日记、诗歌、戏剧、书札、杂著等方面。

    5
浩然家风满门英才

    “
李仪祉先生一家六代大多是大学问家、大知识分子。迄今为止李氏家族拥有50多位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13人载入《蒲城县志》,他们承扬浩然家风,为民力谋福祉,在各自的领域都奋力前行,成就斐然。在蒲城县富塬村李仪祉纪念馆,馆长刘克跃告诉记者,从李仪祉的父辈李桐轩、李仲特起,李氏家族就有了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家训和骨肉情深,子侄不分家风,甚至还制定了约法三章:不许娶洋人老婆、学成后回国服务、继续供养子侄。他们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己任,哪个能上那个上,哪个有钱那个供。李氏三兄弟的李约祉是教育家、戏曲研究家,连失聪的三弟李知祉也自学成才,成长为水利专家。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李氏家族英才辈出,李仪祉的大儿子李赋宁,成为西方语言文学家、博导;小儿子李赋洋,成为生物学家、教授;侄子李赋京成长为教育家、我国著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钉螺研究专家;侄子李赋都则成为水利博士、著名的黄河问题专家;侄子李赋林,实业家;侄子李赋丰,水利学家;侄女李赋萧,妇产科专家。李仪祉的长孙李星,是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专家、清华大学博导。

    “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以来家人对祖父的事情谈及很少,只是零星的听到过一些。后来,我是在不断地收集他的资料过程中逐渐对祖父的事迹有了系统的了解,也让我对他的精神和功绩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夏末的一天,记者在西安见到了李仪祉的嫡孙、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晑。李晑去年才退休,他说,从1995年开始,他就四处奔波收集整理祖父的资料,现在手头上已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准备在2018年李仪祉逝世80周年时,推出《李仪祉大传》《李仪祉画传》《李仪祉遗著》《李仪祉纪念文集》《李仪祉记事文学》等书籍。此外,他正在筹备成立陕八惠遗址文化发展公司,用于李仪祉影视方面的拓展和开发。

   
在惊叹与感慨中,记者挂一漏万地写完了李仪祉这个三秦大地走出来的旷世英才,落笔之余,伏案沉思:在那国破山河碎的年月里,在那么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在那么广的领域里,李仪祉究竟是用什么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当然,人们看到,有他的天资聪颖,有他的勤奋刻苦,有他的恒久毅力,但记者感悟最深的,还是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兴旺之中,他的生命一定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光焰,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的才智与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宁相连结,他的名字乃至生命自会长留在民众的心里……

Tags:   作者:佚名   审核: 佚名   编辑: 佚名
打 印 】  【 关 闭
 
主办单位: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单位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路中段202号
陕ICP备19000284号-3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543
邮编:710018  电话:(029)89823671(行政部)、89823670(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