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中国水利报:远离山洪,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6-26    浏览量: 370   

  防汛事,大如天;人为本,是理念。
  抓队伍,常演练;备物资,要齐全。
  撤离时,不能乱;有组织,选路线。
  集中后,心要安;险未除,不回返。…………
  这首《山洪防御三字经》,在陕西安康市山洪易发区广为流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几遍就能记住。这里地处秦巴山区,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饱受山洪之苦。安康市水利局副局长、防办主任曾忠文告诉笔者,近几年安康市注重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汛期再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事件,群众的怨声少了,赞美多了。
  正如笔者在安康所见,自2010年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以来,陕西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不群死少损失”目标,累计投入14.87亿元,在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建设了“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综合治理”三大体系。陕西省防办总工陈文军形象地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为饱受山洪之苦的百姓建起了一座看不见的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筑牢生命的安全防线
  “以前预防山洪主要凭借村里一些老人的经验,通讯主要靠喊。每年一到汛期,村民都提心吊胆,山洪来的时候经常没有任何预兆,村民在睡梦中就被洪水夺了性命。”谈起山洪灾害,家住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的老支书李国祥仍心有余悸。2010年,他所住的村子遭遇了一场重大山洪灾害,为了组织村民撤离,两名干部在山洪中遇难。
  如今,老支书家里早已安装了简易雨量报警器。采访中,他兴奋地做起了演示,拿起一壶水缓缓倒进报警器带有刻度的集雨桶中。当桶中的水位超过标注的警戒线时,报警器立刻发出警报。老支书说,现在村子里几乎各家各户都装上了报警装置,再也不用担心洪水突然袭击了。
  陕西是山洪灾害防御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饱受山洪灾害困扰。据官方统计,陕西全省共有10个地市98个县(区)1 095万人每年汛期都处在山洪灾害威胁之中,尤以陕南山区最为突出。
  山洪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危害严重。仅2010年一年,山洪灾害对陕西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207.8亿元,严峻的现实迫使陕西人开始寻求治理之策。
  在国家和水利部的支持下,陕西省自2010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中,陕西省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为核心,规范灾害易发区建设和管理,以预防避让为主。具体工作中,陕西省采用非工程手段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方面,陕西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围绕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了山洪防御“软实力”。陈文军介绍,陕西省通过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安装、群测群防建设,形成了由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构成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这套系统预警信息覆盖广,指挥决策精准,在陕西省最近几年的防洪减灾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陕西省也通过工程措施手段,着力提升山洪防御的“硬实力”。
  “以前我们这里只要一下雨,山上的洪水就会发疯一样到处乱蹿,住在山坡两侧的居民记不清受过多少苦。”安康市岚皋县防汛办工作人员李发平告诉笔者,由于县城正处于山洪必经之地,将近2.4万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直接威胁。近年来,岚皋县抓住山洪灾害防治建设的重大机遇,投资1 590万元,修建加固了2.85公里长的堰溪沟防洪工程,通过坝拦、堤挡、沟涵排,按“护、通、导”的原则布置构筑物。如今,一条崭新的泄洪沟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群山中流淌的股股水流汇集在这里,穿过县城,驯服地流入河道。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更为有效地减少或减缓了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有效改变了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陈文军告诉笔者,近年,陕西省通过项目建设,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在信息采集、通信预警、会商决策、应对管理、避灾逃生等方面普遍更加高效、更为主动。
  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已经累计发布预警短信109.49万余条,启动预警广播24 517次,转移人员124.4万人,估算减免财产损失41.68亿元,真正建立起一条守护生命的安全防线。
  守护生命的智慧之光
  如同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山洪防御精密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蔓延到全省的各个角落,精确到深山峡谷中每个偏远、险峻的石缝之中。
  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山洪监测预警平台,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整个岚皋县的水系图,上面明确显示了岚皋县每个地区、每条河流的降雨情况、水位情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岚皋县各个地区的详细情况分别呈现出来,具体数据和画面可以精确到监测点附近几百米范围。
  工作人员介绍,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设置在山洪易发区的监测设备,能够实时收集和监控全县的水雨情,一旦有某个地方的降雨量或水位超出警戒线,会第一时间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通知村民转移。
  2016年9月25—26日,岚皋县四季镇连降大雨,一天时间内,降雨量达到94.8毫米。山洪随之暴发,湍急的洪水好像出笼的猛兽从山中咆哮而来。
   早在山洪到来前几个小时,防汛指挥部门就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向危险区域群众发出了洪水预警,当地村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置点。洪水很快过去,全村没有人员伤亡。
  这是一个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挥功效的典型案例。自从陕西省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以来,每到汛期,这样的案例都在全省各地不断上演。
  据介绍,自2010年以来,陕西在全省安装自动雨量和水位监测站1 774个、简易雨量报警器32 221个、简易水位报警器7 043个。同时,建设并完善了省、市和县一级的山洪预警平台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共享系统,实现了山洪灾害信息在省、市、县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通过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建设,陕西省建立了以适宜群众观测的简易监测站点为主,自动监测站点为辅的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整合水利、气象、国土等部门的监测资源,挖掘监测能力,提高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整个监测系统通过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县级预警平台、气象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防汛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并通过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向乡镇延伸,解决长期以来基层乡镇信息不畅、预警能力薄弱、山洪灾害防御被动等问题。
  不仅如此,陕西省还引进新技术,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县、乡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县级平台向乡镇延伸全覆盖,为及时会商决策、有效形成科学合理顺畅的应对险情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搜集、分析到预警,陕西省建立起一个立体而有效的防御体系,让水利部门获得了更精准的数据,实现了更科学的指挥调度,也让人民群众在躲避山洪时变得更加安心和从容。
  群测群防的生命职责
  “强化山洪灾害防御”“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汽车穿梭在安康市的崇山峻岭之中,每走一段路就能见到公路两侧树立的硕大醒目的警示牌和标语。
  安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信息科副科长李伟介绍,这几年安康注重宣传警示教育,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力求从根本上增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如今群众对山洪防御不再陌生。
  “平时我们都经常演练。尤其是到了汛期,每年都会有几次警报。山洪来了,撤离路线是什么,最近的安置点在哪,连家里的孩子都知道,基本上也不用组织,一招呼大家就都出来了。”家住安康市岚皋县竹木村的胡学功告诉笔者,每到汛期,山洪预警器从不离开自己身旁,一旦接到预警,他不仅可以按照预定好的逃生路线到安置点躲避,还会通知周边几户村民一起躲避山洪。
  “现在村民都有了自我防范的意识。听到报警都能自觉响应,我们的工作也容易多了。这几年我们村没有出现因山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竹木村村主任刘定文说起来语气中带着自豪。
  据了解,从2010年至今,陕西在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开展了广泛的群测群防工作。数据显示,全省共安装山洪灾害防御警示牌73 034个、宣传栏33 939个、转移指示牌24 316个,发放明白卡221.52万张、光盘84 165个、宣传手册174.76万册、挂图140.60万张,制作广播电视专题(宣传)片96部,共组织175 195万余人次的培训及2 359场演练。广泛的宣传提高了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了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使防御山洪从“要我躲”变为“我要躲”,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安康市,“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责任落实到户”的“三到户”已经成为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成功经验。曾忠文介绍,每年汛前各级防汛部门的包抓责任人都会深入包抓村组(社区)住户,面对面进行工作对接,逐户落实“防抢撤”工作措施,逐户核查,建卡立档,动态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密防范的防御体系。
  “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最关键的还是人。”陈文军坦言,增强意识,落实责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防御”万无一失。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陕西形成了责任落实、预案明白、意识增强、应对有效的防御体系,避免了山洪防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了基层信息畅通和高效便捷,使陕西省山洪灾害防御发挥出了最大效力。
  “虽然前一阶段成果显著,但是以后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山洪防御没有终点,陕西省还需要再接再厉。”陈文军告诉笔者,在今后几年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陕西省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和保障陕西省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到2020年,陕西省计划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使全省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完全适应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要求。

Tags:   作者:   审核:   编辑:
打 印 】  【 关 闭
 
主办单位: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单位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路中段202号
陕ICP备19000284号-3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543
邮编:710018  电话:(029)89823671(行政部)、89823670(市场部)